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展鹏配资
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一个属于AI眼镜的时代正在到来。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过去五年,互联网、科技与新消费三大产业交织,最终在消费电子端催生了智能眼镜这一巨大风口:无论是影目、乐奇等创业公司,还是阿里、小米、百度等大厂已集体入局,在海外还有Meta、苹果、谷歌等跨国巨头的布局,这一切都推动了智能眼镜行业发展进入加速阶段。
科技公司之所以对“AI+可穿戴”集体押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智能眼镜作为常戴、常用、常开的设备,正成为最有可能承接手机的下一代AI交互方式,也带领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以60%的同比增长狂飙。
据IDC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已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并预测到2029年,这一数字或将突破4000万台。这也让2025年被视为AI眼镜元年。
百家争鸣的技术路线,渐渐清晰的应用场景,推动AI眼镜正处于爆发前夜。不过,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让产业面临技术门槛高、场景未充分被定义、行业生态仍在积累等“卡点”,也让智能眼镜产业“iPhone时刻”点依旧没有到来,真正意义上的爆款也尚未出现。
从“可穿戴的另一种尝试”,到“AI时代下一代入口”,AI眼镜行业距离拐点前夜还有多远?展望未来五年,AI眼镜产业还将走向怎样的高度?11月19日,影目科技CEO杨龙昇接受了封面新闻专访,分享了他对“十四五”期间AI眼镜产业的思考,以及未来五年的行业展望。

封面新闻:请您总结您“十四五”的关键词
杨龙昇:顺势,专注,愿景。
在过去五年,我一直有种非常明显的感觉,就是行业在助推整个AI产业往前走。在这期间,我们所在的AI产业正好卡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位置。在这个基础上,只需要顺势而为,把产品打磨好,跟上国家的政策就可以取得“送我上青云"般的成绩。
专注,其实一直是我们的核心精神。
从创业之初,我们就一直是坚持轻量化的眼镜设计。我们不做头盔式、连线式的眼镜形态,归根到底是一直坚定地认为一体式的智能眼镜才是未来。从今年整个市场中消费者的接受情况来话,我发现,大家已慢慢感觉到了,轻量一体化的AI眼镜才是智能眼镜消费的主流形态。
影目一直专注于这一赛道,也是连续五年在一体式的智能眼镜里是位列行业前列。其实这也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选对了方向,以及在过去五年的专注带来的成果。
之所以谈到愿景,是因为我们是整个行业里面率先提出,要把智能眼镜做成下一代手机的企业。这句话要做起来确实没那么容易展鹏配资,因为会带来很多很多的质疑声音。但我们一直都在围绕着这个愿景努力。
到了现在,我觉得很多人已经看到智能眼镜具备了替代手机的部分能力。无论外观,人们愿意长时间佩戴出门,以及功能上,已慢慢将手机的大部分功能实现了。
我觉得,再过2-3年,就会有一部分人开始把佩戴智能眼镜出门作为日常,而不是携带手机。这也是支撑我们一直走到现在的原动力:要把智能眼镜打造成下一代手机。
封面新闻:请给自己的“十四五”打分。
杨龙昇:从个人努力层面上看的话,我会觉得可以打到满分,那确实就很拼;从这个公司发展的话,我觉得可以给到90分。
2021年正好是“十四五”的起点,也是影目的起点,我们就是在那个时间成立的。从最开始的小创业团队,到现在已发展到有150多人的企业;从最开始只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型机,到今天已产出了全新的第三代产品; 从最开始公司还是处于比较小的营收体量,到今年,实现了3-4倍的营收增长。我觉得,过去五年对于影目来说,就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可以打到90分;最后遗留的10分,我想留给下一个五年,把遗憾给补上来。
封面新闻:请用一段话总结整个“十四五”的发展。
杨龙昇:过去五年,明显能感觉到科技行业的变化。
从2020年开始,国家都在对科技行业,有非常大的力度的支持:无论从政策端,还是资金端,包括政策扶持上,都是在帮助中国的硬科技产业有一个更好的崛起。
对于AI眼镜行业来讲,我觉得,这是硬科技领域最有代表性的。
从国家的顶层设计上看,眼下的AI大战略中,眼镜是AI终端里非常重要的一环。围绕这一技术产生的很多新兴行业也昭示了过去五年中,AI眼镜经历了一个非常高速的发展。从最开始只是一个偏小众圈子里的科技产品,到5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身边不少人都开始使用AI眼镜的产品,因而实现了从小圈子到大众市场的突破。
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在过去五年,就是一个比较卷的5年。 从产品端到营销端,我希望每一年都有非常大的突破。
仅从影目的公司层面,我们在过去一年里,就实现了3-4倍的营收增长。我想,可能在未来的几年中,我们还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对于创业者来讲,这确实还是挺辛苦的。
封面新闻:您的“十五五”关键词。
杨龙昇:科技出海,元创新,充分开放
在过去五年中,科技出海这个词已反复出现过,但是我觉得当前或者未来五年,科技出海的重要性还要再往上提。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化背景下,在大国之间的科技竞争中,中国的科技企业是有可能在这场变局中快速抢占更多的市场和资源的。
以AI眼镜为例,它已不再是像曾经的手机时代,苹果等跨国企业可以凭尖端的壁垒,领先行业三五年。从全球化上看,中国和发达国家在AI眼镜这一品类上,基本上是拉平的:无论是认知上,还是整个供应链、产品力上。所以,我觉得在未来五年,对于AI眼镜行业最重要的事,一定是要坚持科技出海,想办法去占据发达国家的市场,把中国的科技带到全球。
在过去,很多中国科技企业都是在跟随海外路线,通过低价、供应链的路径去模仿和跟随。
但是对于未来五年,我觉得中国科技,尤其是智能眼镜行业,最先要做的就是元创新。也就是我们不要再去跟着海外的科技公司走,而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做第一个让智能眼镜去成为下一代手机的人,敢去成为行业标杆。
未来五年,产业链分工会更加细分和垂直,这里面涉及到很多中外供应链的交织。我觉得,未来五年保持开放的心态很重要。我们一定是从全球化的产业链来看产品,来看怎么做到效果和性能最优。
封面新闻:请您用一段话解读当下自己的“十五五”规划。
杨龙昇:在我的规划中,未来五年就是智能眼镜慢慢成为下一代手机的过程。
如果分阶段看,我们所在的阶段就是,短期内智能眼镜可能仍是更偏简单的功能,比如拍照、翻译、提词等工具类场景,也就是能解决垂直场景部分诉求的能力。
在未来的2-3年内,我觉得眼镜会从一个工具变成一个台娱乐终端。比如,我们可以用智能眼镜去玩游戏,看电影,其实目前都不少产品也具备了这一能力。
当智能眼镜基本具备了工具能力和娱乐能力,其实就已经实现了手机70%以上的功能,我们出门带一副智能眼镜就够了。
对于最终畅想,我希望是在未来五年左右,眼镜可以成为一个社交终端。
这个其实也是在过去很多会议上面一直在提的一个设想。就是你会发现这个人通过手机在做这个社交,在做这个信息传输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会局限于一个平面,其实很多信息它都是扁平的。其实你也不知道电话那头那个人到底是男是女,是不是这个真的是我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当我们用眼镜来解决社交问题,能够实现所见即所得,而不会像手机一样受屏幕的限制:比如,我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是不是我同事,或者是心仪的对象。在这个阶段,智能眼镜将会带来的更大的变革,加强人和人的连接。
如果以上三个阶段的场景都可以在眼镜上集成,就是大众用户开始抛掉手机的开始,也就是只需要一副眼镜就可以获得全新的社交能力,实现全新的游戏体验,以及更便捷的信息获取。
我希望,五年后,至少先让一部分人先在日常中不再携带手机,而是戴着智能眼镜就可以完成一天所要完成的全部工作。让一部分人先进入到未来世界,可能是整个行业,产品以及我们想做到的事。

双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